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资讯详情

《动力电池退役潮下的绿色竞赛:千亿回收市场开启产业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4/7/18 阅读:714

作者:李一喆

编辑:刘晓霞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出,支持“动力电池更新换代”。据中国能源报消息,从2022年开始,我国动力电池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2023年退役量约为24GWh。据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30GWh、2027年超过80GWh、2028年突破100GWh。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随着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退役潮的到来,昭示着一个资源循环与绿色经济并进的新时代的到来。此番背景下,众多企业闻风而动,竞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版块,使得这一市场热度空前,竞争趋于白热化。

图片

国内外并驱争先,共绘绿色蓝图

在国内,行业巨头们纷纷携手电池回收企业,编织起一张循环经济的网。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通过其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格林美则是另一家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格林美建立了从废弃物收集、分类、提炼到再生产的全链条循环体系,有效缓解了对原生矿物资源的依赖障。

华友循环,作为华友钴业的子公司,专注于废旧电池回收与资源再生业务,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致力于打造从动力电池回收、元素提取到材料再造的闭环产业链。

在国际舞台上,特斯拉利用其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通过内部处理或合作第三方的方式进行再利用与材料回收,旨在闭合其供应链循环,减少环境足迹。

巴斯夫公司已成功获得近500万欧元的财政支持,旨在加速其在德国勃兰登堡州施瓦茨海德建设先进的电池回收工厂的进程。这是随着其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及回收中心的启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在德国施瓦茨海德构建一座专门化的电池回收工厂,以应对欧盟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市场需求。

韩国政府10日举行“经济关系长官会议”并发表《为培育使用后电池产业的法律﹒制度﹒基础设施构建方案》,计划从2027年起,执行报废电动车电池拆卸义务制,对拆卸后电池进行性能评价后经过二次处理利用。

图片

回收之重,绿色使命的必然选择

电池回收不仅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石,更是确保产业稳定发展的战略举措。锂资源的全球分布不均,中国占比仅约8%,加之海外政策波动对锂矿开采的影响,凸显了国内资源自主保障的重要性。电池回收,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利用,成为了保障资源安全、促进产业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招。

电池回收,更是环保事业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深刻承诺。随着电池应用的广泛普及,其潜在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一旦泄露,将对生态系统构成严峻挑战,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电池回收不仅是对环境负责的行动,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政策引领,规范与挑战并存

政策层面,电池回收的“白名单”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行业规范的重视。尽管目前暂停受理新企业的申报,但这或是为了进一步收紧管理要求,回应行业面临的回收难度大产能利用率低小作坊泛滥等问题。

回收过程中,电池结构复杂化,特别是电池一体化底盘设计,大大增加了拆解难度,使之几乎成为一门比生产更复杂的艺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评估难题,以及小作坊的高额竞价,进一步挤压了正规回收企业的生存空间,降低了整体行业的效率与规范性。

研究机构EVTank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回收锂离子电池62.3万吨,而仅是156家工信部公示符合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的名义产能便达到379.3万吨/年,全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

规范高效,共筑绿色未来

面对挑战,政策导向与行业自律成为破局的关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了“谁生产谁回收”的原则,强化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建立有序的回收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鼓励企业间合作共建回收渠道,如宁德时代与上汽集团的战略携手,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闭环,正逐步描绘出一条高效、协同的回收之路。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国际合作的深化,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回收体系,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铺设坚实的绿色基石,共同绘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